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04章231章推恩令(1 / 2)





  林沐风连夜去了齐王府,朱榑侧妃孙氏,也就是孙羽西的姑母,见林沐风带着锦衣卫气势汹汹而来,又见自己女儿一脸羞愤绝望的神色,就知道朱允秀的“行动”失败了。无奈何之下,只能让孙羽西与林沐风相见。其实,孙羽西一切都蒙在鼓里,朱允秀以孙氏急病为由将孙羽西骗进了京里来,这两日她一直居住在孙氏的独院里。有心想要去林家给林沐风报个信,说自己来到了京师,但孙氏都以种种借口阻拦着。

  见到林沐风,孙羽西自然是欢喜的紧,两人一番相聚甜蜜之极自不待言。林沐风虽然有心将孙羽西直接接到自己家里,他相信,如果他这么做了,柳若梅绝不会有一丝怨言。但考虑到孙羽西的名节,他最终还是决定让孙羽西暂时先留在齐王府,等过一段时日,平息了燕王的事情,再将孙羽西风风光光地娶回家去。再者说了,孙羽西的两年守孝期还未满。

  孙羽西知道林沐风这是尊重和怜惜自己,当然心里欣慰。她本来要返回徐州,但在林沐风的劝说下,也就不再坚持。其实,她又何尝不想留在京师呢,虽然不能与心爱的人朝夕相处,但毕竟多了很多见面的机会。

  折腾了大半夜,天都快亮了。林沐风不好再继续停留在齐王府里,便要离开。孙羽西犹豫半天,还是忍不住低低道,“沐风,如果有可能的话,齐王殿下的事情你还是帮帮忙吧……在这世间,我就只有姑母这一个亲人了,她再三恳求我……”

  林沐风呵呵一笑,抓起孙羽西洁白如玉的小手,柔声道,“羽西,你告诉你姑母,齐王殿下的事情急不得——明日我让若梅来找你,你们姐妹也好久没有相见了。”

  ……

  第二天的早朝,林沐风又去晚了。对于他这个经常迟到的常客,满朝文武大臣几乎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林沐风赶去的时候,朝会上正争论不休。

  军报传来,燕王突然率军急匆匆回返北平,没有知道是为什么。但林沐风却清楚的很,燕王虽然有夺皇位的心,但却不会单方面公开造反,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让他公然杀进京城来的机会。他此番举大军逼近京师,大概就是试探和刺激一下朱允炆。如果朱允炆强硬相对,他就会趁势而起一不做二不休集燕王军全部之力,一鼓作气杀进南京城,将朱允炆赶下台来;既然朱允炆没有“以硬碰硬”,他当然就见好就收,毕竟朱元璋的突然驾崩,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一切还没有准备妥当。

  此时匆匆举兵对燕王来说,并不是最合适的时机。而这,正是林沐风再三劝朱允炆对燕王挑衅不要“针锋相对”的缘故。作为一个熟知这段历史的现代穿越者,他太了解朱棣此时的心态了。既想谋权篡位,又不想被世人和后人骂为乱臣贼子——所谓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朱棣的撤军,让很多朝臣松了一口气。以户部尚书卓敬和兵部侍郎齐泰为首的那般鹰派大臣又开始蠢蠢欲动,今日一上朝便开始齐呼啦地苦劝朱允炆以朱棣不遵先皇遗诏的罪名,惩治朱棣,并以此趁机在天下推行削藩之策。而这一建议得到了以方孝孺为首的另一群稳健派大臣的强烈反对,方孝孺与林沐风观点一样,要徐徐图之,不宜过于急躁,以免引起诸藩王的群起反对,导致天下大乱。

  朱允炆本来是在黄子澄和齐泰的“耳濡目染”下,主张强硬削藩的——利用强硬手段,一次到位推行削藩,瓦解藩王的割据势力,解除对中央政权的极大威胁。但自从林沐风出现之后,朱允炆受林沐风的影响太大,此刻他也慢慢觉得,一下子太过激进会弄巧成拙。

  “诸王有汹汹护兵,不但能自守,还能进攻,倘若有变,诸藩王不遵朝廷,群起而乱之,谁能抵挡?皇上,臣以为,削藩已经迫在眉睫,否则长此以往,藩王更加坐大,更加无视皇上和朝廷,此次燕王举兵进京之事就是明证。”卓敬出班再次劝道,这番话,其实他已经说了无数次了,在不同的场合,无论是朝会还是私下拜见朱允炆的时候。

  他的主张,跟已经因为诬告林沐风被朱允炆罢官为民的黄子澄如出一辙。

  一个面目清朗的中年文官大步出列,躬身道,“皇上,臣不这么看。削藩之策太过冒进,极不稳妥。臣以为,朝廷应借鉴汉武帝推恩召之举,‘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高巍,是吏部侍郎高巍!高巍以布衣入仕,是明初一位有胆有识、有气节的官员。他自幼勤奋好学,学宗孔孟,推崇程朱理学。在洪武十五年入太学,因“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在这个时期,他曾建议垦荒田、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等诸事,受到朱元璋的嘉纳。

  林沐风赞赏地望着这个历史上记载的颇有见识的历史名人,从他今天这番话来看,此人眼光深远,名不虚传,看问题的确非常全面和透彻,见识比黄子澄之流强上何止一筹——他所言的推恩令,也正是林沐风这两天正在考虑的事情。

  元朔二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的推恩令用在建文帝刚刚登基的现在,应该说是最合适的举措。

  高巍的话说完,齐泰出班冷笑道,“高大人,藩王之势大已经让朝廷坐蜡,如再大封藩王之子弟为侯,藩王力量会更加膨胀,到那个时候,朝廷将情何以堪,当真是迂腐之见!皇上,汉之削藩确然引起了七王之乱,但最终如何?汉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所谓邪不胜正,皇上是天命正统,必将一一歼灭不臣之藩王!”

  朱允炆皱了皱眉,他将目光投向了林沐风。

  林沐风知道自己该表态了。他慢慢走出列中,躬身道,“皇上,臣以为高大人所言甚是有理,朝廷可效仿汉之推恩令,以‘推恩’之法自行分化藩王势力,以保朝廷安定民生乐业。”

  卓敬不满的道,“林大人何出此言?难道还要皇上向诸藩王低首不成?皇上,藩王之祸已经迫在眉睫,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啊!”

  林沐风微微一笑,对卓敬他还是颇敬重的,此人虽然在削藩上很是执著,但他与黄子澄却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心胸宽广,为人公道正派做官清廉,从来不会嫉贤妒能。在没有收受朱榑贿赂的朝臣中,就有他一个。

  “卓大人,汉平息七王之乱,但过度透支耗费国力不说,也导致天下大乱兵祸延民,导致民不聊生。”林沐风朗声道,“皇上,前车之鉴当谨记。臣请皇上下旨推行推恩令。”

  朱允炆缓缓站起身来,摆了摆手,顾左右而言他,“林爱卿,齐王一案查办的如何了?”

  林沐风心里暗笑,面上却一片肃然,躬身道,“皇上,臣已经查实了。齐王殿下虽然贪财好色却有大错而无大罪,臣以为——”

  林沐风的话还没说完,朱允炆就接过话茬,淡淡道,“齐王叔毕竟是先皇亲子,朕之亲叔,看在先皇的面上,既然并无谋反大罪,朕就网开一面。林爱卿,传朕的旨意,夺去齐王封地,留齐王在京师做一个闲散亲王吧——朕也想给齐王叔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呀?”

  “皇上圣明!”一众朝臣心中一惊,个个都听明白了朱允炆的弦外之音,哪里还敢反对。

  “臣遵旨!”林沐风长长出了一口气。留着朱榑的作用太大了,一来可以成为“震慑”那些曾经贪腐的朝臣,二来可以向诸藩王一个信息:朱允炆是不会诛杀藩王的。

  朱允炆顿了顿,又呼道,“方学士、高爱卿!”

  方孝孺和高巍出班跪倒,“臣在!”

  朱允炆和气地一笑,“两位爱卿,朕以为高爱卿和林爱卿所言有理——就由你们两位负责这推恩令之事吧。”

  ……

  短短一个月下来,方孝孺和高巍带着一群“助手”,先是对诸藩王子弟进行登记核实造册,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一一拟定出分封列侯的详细名单,报请朱允炆御笔批准后推行天下。不久,一道道分封藩王子弟为侯的圣旨从京师里发出奔赴各地,声势浩大的推恩令拉开了序幕。

  譬如,燕王二子朱高煦被封为汉侯,三子朱高燧为赵简侯,幼子朱高爔为墨阳侯,等等。当然,诸藩王后代封侯的封地,是要从藩王封地中分割的。这等于是让藩王吃了一个哑巴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明知是皇帝要分化他们的势力,但却不能不执行——已经被封了侯的藩王子弟,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继承藩王之位的非嫡出王子,一个个对此兴奋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