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零一章突施冷箭(三)





  一通稀里哗啦的寒暄过后,上朝的时间已至,随着宫门内的喊朝声响了起来,众文武官员们自是得抓紧时间排位,到了此时,有趣的事儿可不就发生了——赵文振如今身兼两职,一文一武,文的是晋王府长史,从四品上,武的么,则是青海大都护府大都护,有鉴于都护府对于大唐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品级暂时是定在了从三品,按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赵文振似乎该排在武将序列中。不过呢,他头上还有着顶金紫光禄大夫的帽子,而这,又属于正三品的文散官,理所当然地,赵文振一起步便站在了文官队列中,结果么,按阶位高下。他正好排在了只是从三品的张亮前头。

  “哼!”

  从三品的官员很多,武将不算,光是文官这头,就有着御史大夫、秘书监等等近二十人,个中张亮的资格最老,他自是当仁不让地站在了从三品队列的最前头,可结果倒好,定睛一看,得,正好跟在了赵文振的屁股后头,这可把张亮给恼火坏了,偏偏此时队列已成,他就算想换个位置都没得可能,无奈之下,最终也就只能是不甘地冷哼了一声了事。

  “……”

  张亮的冷哼声可没怎么压低,赵文振自是听得个分明无比,但却没打算去理会——谁让张亮自己要摆老资格呢,按道理来说,御史大夫才是从三品的首位,你张亮硬要插队,那能怪谁啊,有啥憋屈,您老就自己忍着去罢。

  上朝,赵文振早就已不是初哥了。可排在队列最前端一列却还真就是头一遭来着,瞧瞧,前头也就只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寥寥十数人,还一个个都是老头儿,除了李泰那个靠爹的小胖子之外,就他赵文振一个二十啷当的杵在其中,怎么看,那都是玉树临风来着,这感觉,没说的,真特么的爽!

  “皇上驾到!”

  太极殿中,百余名从四品下以上的文武官员们昂然而立。个个眼观鼻、鼻观心,就宛若是木雕泥塑一般,大殿里的气氛肃杀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好在这等压抑并未持续多久,随着徐恩那尖细的断喝声响起中,太宗与一瘸一拐的太子李承乾已一前一后地从后殿转了出来。

  “臣等叩见陛下。”

  见得太宗父子已到,无论是站在殿中还是殿外的文武官员们,自是都不敢有丝毫的大意,紧着便是齐齐躬身不迭。

  “免了,众爱卿平身罢。”

  太宗稳步走到了龙案后头,一撩龙袍的下摆,就此端坐了下来。但并未急着叫免,而是待得太子也坐稳了之后,这才虚虚地一抬手,声线平和地开了口。

  “谢陛下隆恩。”

  太宗这么一开口之下,众朝臣们立马紧着便谢了恩,而后左右一分,便已各自落好了位。

  “诸位爱卿有何本章且就奏来好了,朕听着呢。”

  今儿个太宗的心情似乎很是不错。脸上的笑容远比前些日子要灿烂得多。

  “启奏陛下,工部尚书空悬已月余,下属各有司运转已渐凝滞,此事不宜再拖,微臣恳请陛下早做决断。”

  太宗话音方才刚落,就见已从太常寺少卿转任吏部侍郎的梁泷已昂然从旁闪将出来,朗声便将今日最重要的议题提了出来。

  “嗯,爱卿所虑甚是,吏部目下可已有章程了么?”

  工部尚书出缺太久的话,对朝廷来说,自然不是好事,有鉴于此。太宗也自没打算再多拖延下去了。

  “回陛下的话,目下人选有三,一是相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亮,二是凉州都督李大亮。三是青海大都护府大都护赵彦,此三者,皆公忠体国之人也,论才论德。皆可谓是上上之选,然,优中选优之下,我吏部以为张亮当是个中之最优者。”

  梁泷乃是铁杆的太子一系官员,此番之所以能从太常寺那个冷衙门转到最炙手可热的吏部,全都是新任吏部尚书侯君集一力促成的,正因为此,在推荐工部尚书人选一事上,梁泷自然是唯侯君集之马首是瞻了的。

  “梁大人此言差矣,窃以为凉州李都督方才是执掌工部之最优选,陛下明鉴,李都督坐镇河西几近十五年,可谓是劳苦功高,其为官清廉,为人纯善,身居高位而不骄不奢。所得之俸禄赏赐,皆几无存留,尽皆散予孤苦,此般种种,皆我等之楷模也,更遑论李都督政务娴熟,心细如发,处事公正。无疑正是工部尚书之不二人选。”

  从三品以上的大员之调动,吏部只有推荐权而无决定权,理所当然地,不服梁泷所言者自是大有人在,这不,梁泷话音方才刚落呢,就见谏议大夫徐震已紧着从旁站了出来,毫无顾忌地便跟梁泷唱起了对台戏。

  “陛下,微臣先前说过了,张、李、赵三位大人皆是才德兼备之人,然,综合资历与政务之能,当属张长史为最优。”

  在三个人选中,张亮的私生活无疑是最不检点的一个,为政方面么,早年还在尚可之列,可这几年因着其再娶之妻李氏的胡来,相州官场可谓是乌烟瘴气得够呛,只不过因着张亮在朝中人脉广之故,所有的弹章都被压住了,不过么,该知道的人,那都是心中有数的,毫无疑问,真若是辩论起了政绩来,张亮别说上位了,闹不好现有的位置都保不住,有鉴于此,在做点评时,梁泷只能来上了招避实就虚,这等说服力显然不是太好。

  “陛下,微臣以为梁侍郎所言甚是。”

  “陛下,优中选优本就属朝堂任命官员之惯例也,故,微臣以为张长史方是工部尚书之最佳人选。”

  “陛下,臣附议。”

  “臣亦附议。”

  ……

  梁泷的点评虽说说服力不太够,可架不住太子一系官员不少,而与张亮相善的官员则更多,这不,没等徐震再有所表示,呼啦啦地便有四十余名朝臣从旁抢了出来,一力支持梁泷的提议,所谓的众望所归,莫过于此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