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629章(2 / 2)

  因此他坚决反对按照品阶给诸女安置住处和安排用度。

  他提了两点,一是尽量维持青州时的原状,不要轻易加以打破。

  二是尽量尊重诸女自己的需求和要求。

  譬如张贞娘性子恬淡,她的住处就要随她心意,以简洁朴素为主。当然要兼顾舒适。

  再譬如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分开住还是照旧一起,也得让她们自个提出来。

  实际在来东京的行李中,唯有李清照的东西多了。

  主要就是古籍和书,她平生无他好,只喜欢搜罗古籍文册和各种书画案卷。

  有些还是她的嫁妆。

  她的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多,最终都归了李清照。

  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曾官至礼部员外郎。

  李清照出身名门,本身又名动天下,但天下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

  在京担任敕局删定官,类似于机要秘书类的小官。

  李清照的生母王氏,为宰相王珪之女。

  所以说起来,李清照作为名门闺秀,在东京的朋友圈是蛮广的。

  但世人总会以她的才学而忽视了她的出身和家世。

  也正因如此,李清照的人刚抵京,王府门口就冒出来诸多来直接求见或者下请帖的人,多是寻李清照的。

  韩嫣虽是京师韩家嫡女,但她的朋友圈却不大,局限在少数几家与韩家有往来的大家族间。

  稍有几个闺蜜罢了。

  但这些家会找韩家,不会找她。

  但李清照就不同了,她娘家在东京故旧众多,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仰慕她才名的各地士子。

  当然,如今这些递帖子的文士,主要攀结的对象还是王霖。

  诸女早上起床后都会来韩嫣这边相聚,谈天说地,除了要联络感情之外,大概也是因为后宅女子实在是无聊,借此打发时间而已。

  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

  所以韩嫣还撺掇李清照、朱淑真牵头弄了个诗社,自娱而已。

  现在来看,诸女各有所长。

  韩嫣的书画。

  李师师的抚琴,独步天下。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诗词。

  赵福金也是琴棋书画都有涉猎。

  朱涟就更不用说了,她的诗词功夫,其实并不亚于李清照。只是所作纯属自娱,很少流传出去,所以籍籍无名罢了。